2007年6月20日 星期三

台語要「羅馬字母」化?有必要嗎?

為什麼台語要「羅馬字母」化?這個問題和中國近代的白話文運動、中文簡寫及等發展有很大的關係。中國的方塊字是一個和讀音比較沒有關聯的文字系統,這也是為什麼秦始皇能夠做到書同文,而不須說同語的原因。
事實上一直到二次大戰結束前,東亞地區各國仍然存在著一套完整的漢字系統,但各國的言語差異仍不受影響。如日本、韓國是把漢字融入本國的語文中,而像越南則是完全只有文字系統,而沒有對應的口語的。(很難想像吧,語言只靠方塊字就能通用,而不用說的)一直到戰後,各國民族主義興起,如韓國、越南紛紛廢除漢字,只有日本尚保留漢字的傳統。
所以有人會說台語或是閩南語或是其他中國主要地區的方言沒有對應漢字,那是因為不瞭解「漢字」系統的運作方式。古代用的是文言文,並非白話文,文言文是理論上只存在知識分子間和文書上的一套語言(有點像是中古的拉丁文),代代相傳,歷經千年而仍可解讀。滿清因為離我們比較近,所以大家以為官話就是北京話,其實千年以來,朝廷換了一朝又一朝,但「士」仍是君王以外事實上的統治階級,文言文是這個階級的專屬語言,文字更是,不是給一般老百姓用的。知識份字有一定的養成教育,漢字和文言文就是這麼一代代的留傳。
民國初年問題就來了,因為文言文是知識份字和統治階級的語言,所以文盲很多,全國識字率不高,為了強國強民,胡士等有志之士提倡白話文運動,但中文漢字太難太麻煩了,短時間內沒辦法消除文盲,所以又想了兩個辦法,一個漢字羅馬字母化,另一個就是漢字簡寫。國民政府因為給趕到台灣了,所以就沒機會做後兩項。
中共在大陸,就延續知識分子的兩個建議,要創一套給平民老百姓用的文字來。
聽說中文羅馬化的選項是毛澤東親自否決的(但也演變成如今的漢語拼音),所以就定調為中文簡體化。本來這些都是當時的知識分子想出的解決方法,是沒有政治考量的,但因為國共不兩立,中共推的,我們就不推了,所以繁體字反而就在台灣留了下來。那個時代,像中共的簡體字、漢語拼音,和日本的簡化漢字、羅馬拼音,才是市場的主流。
在手寫時代,以及電腦化的初期,因為中文書寫和電腦輸入,中文漢字被視教學和推廣的礙障,所以羅馬拼音和中文簡化是有道理的。
可是如今電腦一日千里,繁體字和簡體字的輸入成本相差無幾,但文字內函卻是天差地遠,連中共現在都在考慮繁體字和簡體字併行的法子。

寫了這麼多,還是回到主題上,請注意為人家為什麼要用羅馬字母呢?那是為了消除文盲,不用複雜的漢字,改用羅馬字母(注意是完全不用漢字喔),和國際化是沒關係的,當初台語用羅馬字母也和國際化無關,而是用來取代漢字的。(以前有台語聖經、原住民語聖經,都是用羅馬字母拼寫的,沒有漢字的,方便文盲信教)
結果現在變成是注音符號和羅馬字母熟優熟劣的爭議,那可是大大的誤解了,注音符號不是用來書寫的,羅馬字母則是要用來書寫的。(如路標、指示牌,給外國人看的,國際化是指這個),結果因為國共不兩立,已成為世界標準的漢語拼音,我們的政府不用,非要用通用拼音,這就一點也不國際化了,要外國人學兩套發音,那怎麼可能呀。如果只是教學本國人,那注音和羅馬拼音各有所長,沒有什麼好吵的。

而台語的羅馬字母化,那是為了教學,而不是為了書寫,台語用羅馬拼音的歷史,是傳教士因應文盲太多而想到的解決方式(拼寫的聖經),如今台灣識字率幾近百分之百,又來走羅馬字母化的老路,那不是頭腦有問題嗎。書寫的文字,台語肯定是要用漢字的。而拼音就是為了教學了,和國際化無關的,否則試問路標一下用國語的拼,一下用台語的拼,這樣叫國際化嗎?一定只能就最多人用的通用言語去拼音才行的通。(現階段最大宗的就是國語,想用台語拼路標的,那肯定是政治考量了)
台語有部分沒有完全對應漢字,這會是問題嗎?其實北京話也沒完全對應漢字的,山東話也沒有、湖南話也沒有、廣東話也沒有,因為漢字、漢文、和漢語是分開的概念,你可以短期自創一些新字,但沒法字通行的,久而久之,又回到常用的那些漢字。(寫過書法吧,那些用來臨摹的古代石碑有多少今天沒通行的漢字呢),講國語和普通話的人口未來只會更多,講台語的只有減少的趨勢,這是人類的本能,語言的特性始然,想逆勢操作,難呀,更何況浪費資源,沒有必要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