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5日 星期二

我的攝影摸索之路

因為受到「我的赤腳旅行」部落格的啟發,
一頭栽進日系與德系平價雙眼相機的世界,
從此無法自拔,和這一群窮人萊卡為伍上山下海。

帶我入門的是
Canon QL17III,這台是台灣國產貨,40mm F1.7絕對是銘機,
以下則是之後用過和擁有諸多銘器,
Olympus 35RC,42mm F2.8的鏡頭看來不起眼,但是他小到不行的體積,連距測動,再加上全手動和快門先決,肯定是相機工業輝皇的一頁。
Olympus 35RD,40mm F1.7 和Canon QL17不相上下的成像品質,市面上很少見,花了不少時間搜集,好不容易入手,平捨不得拍。
Olympus 35 XA,35mm F2.8,當年日系連距測動相機鏡頭越廣越有價值,35mm當年可是頂極的規格,更別提他號稱有始以來最小的135連距測動底片相機的地位,光圈先決和輕到沒感覺的電子快門,當年可絕對是高科技的代表,可惜我手太大了,小到極致的他,我沒法兒發揮他的全部實力。
Minolta Hi-Matic 7sII,40mm F1.7,傳說中Minolta 和Leica 合作下,影響了鏡頭的設計和成像,鏡頭濃濃的影像風格,像極了德鏡,在一片日系清淡鏡頭中,他的歐風獨出一格,而且當年售價是日系相機裡較高價的,今天他的身價也是中上。不過我覺得他的機身重量輕了些,拍來沒有實在感,所以也是收藏多於拍攝,用來沒有Canon 和Olympus 的機器好用。
Konica Auto S3,38mm f1.8的鏡頭,當年可是著名的銘鏡之一,快門先決也是當年的高科技,無奈我實在太愛全機械的手動相機,他的電子化對我來說反而減分,而且畫質十分清淡,十足符合日本人的味口,但似乎不對我味,而且這機子好稀有,找到許多才入手,捨不得去掃街,也入了我的收藏之列,拍照機會比較少。

接下來寫的是我的最愛,也是如今天天帶著出門的名器,
Rollei 35,40mm F3.5 Tessar,規格不起眼,但是常年保持世界最小135底片相機的寶座,可惜和另一台有最小稱號的Olympus 35 XA相比,少了連距測動的重要功能,鏡頭也沒35mm廣,但是他的Zeiss鏡頭,Tessar的鷹眼設計,那可是叫我驚為天人,第一次拍片就給毒到了,畫質在F8時幾乎打遍天下無敵手,估焦的原始設計也叫我痛苦拍糊了多捲底片,可是用上手之後,發現居然要比用傳統單眼快,而且直覺,拿來Snap Shot可真是利器呀。
Rollei 35S,40mmF2.8 Sonnar,Sonnar名號大名頂頂,Rollei 35 的Tessar在大光圈時,畫面邊緣比較鬆散,Rollei 35S使用同樣的機械結構,但鏡頭改用Sonnar,大光圈時呈現的美景,可是能和Leica一拼高下的。
我的最愛是Rollei 35和Rollei 35S,
Tessar鏡拿來拍風景和黑白,因為反差比較大;
Sonnar鏡拿來拍人像和大光圈的散景,色彩濃中帶柔,拍正片美呆了。
估焦不方便,但練就了一身的眼手測距本事。
全手動機械控制光圈與快門,
攝影的樂趣這才慢慢體會,
Snap Shot攝影才是王道,
就像爵士樂,信手拈來自然成調,
搖擺搖擺,畫面如同樂曲,百看不厭呀。
貼上我最愛的一幅作品,與各位同樂啦~~~
Rollei 35S
大家相信這是Rollei 35S拍的嗎?沒有後製喔~~
我也被嚇到了說。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