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3日 星期一

老金龜的爬坡能力

最近看到電視報導一台新的HONDA CRV在22%坡度的產業道路無法上爬的問題,感覺挺誇張的,
大家知道德國在1930年代提出國民車概念時(就是後來的金龜車啦~~),規格只有下列幾項:
一、一輛國民車應該有四個座位。
二、可以達到時速100公里。
三、30%的爬坡率。
四、以及車價不超過當時的1000馬克。

所以說真的,20%到30%的坡,即使是在產業道路,只要還是路,都算不上多陡的。
想想金龜車在三○年代就可以做到的事,二十一世紀反而做不到,實在很漏氣的。

小弟就是開老金龜車的,排氣量只有1200c.c.,
前面提到的三峽紫薇森林也是輕鬆上去了,
新竹尖石的數碼天空的陡坡也上的去。
三十年的老車說。
關鍵就是金龜車是後置引擎,後輪傳動的。
寶時捷會這麼值鈛,也是一樣的設計。

我覺得比較大的因為是CRV雖說是四輪驅動,但爬坡時,車子重心的一定在車後方,
坡愈陡,重心就愈向後。這時前輪驅動的力量根本無法傳到地面(就像玩蹺蹺板,重心在後,後輪反而成了支點,讓前輪浮起,CRV車重心高,重心的移動將更明顯),但他的後輪這時又無法有全部的引擎出力,
只剩下了一半的出力。就算這時他用一檔,我相信也是枉然,上坡能力,反而比小排氣量,但後輪能有全部出力的車子還來的差。

四輪驅動的用處是當車輪深陷泥堆時好用,爬坡,就看經驗了。
道路上,四輪驅動不一定就贏只有後輪驅動的車,車子重心的掌握是關鍵。

2007年10月14日 星期日

HC110(F液)顯影12分鐘就對了

HC110真是款很耐人尋味的顯影液,活性超強的他,幾乎可以任意的比例和顯影時間,來呈現出攝影者所想表達的效果。居然還有天文台為了他,寫了篇非官指南,您就知道這款KODAK公司的顯影液有多暢銷了。也因為HC110的活性效強,想駕馭就要多做些功課,令人驚訝的是各大攝影網站論壇裡,幾乎都會不約而同的提到KODAK官方文件裡,HC110給Tri-x400的顯影時間是個大錯誤,Tri-x400是我用過最好用也最滿意的黑白底片,官方寫的B液3又4分之3分鐘的顯影間簡直沒有實用價值,因為時間太短,加上開始的倒顯影液和結束的倒出、沖洗,時間的掌控太難了。非官方網站裡提到這顯影時間其實是弄錯了,攝影大師們大多推薦4至5分鐘的時間,我用4分半鐘沖了四卷Tri-x400後,發現以我的功力,這時間仍然太過緊迫,一不小心,時間的誤差就會在成品上造成影像品質的遺憾。而且B液濃度比較高,沖完可以再回收三、四次,但是尚不熟練的我,怎麼去拿挰回收顯影液再次使用的延長時間呢?總之困擾就是很多。
用了幾次發現問題多多,我就把注意力放在所謂的非常規使用的F液上了。F液是用儲存液(1:3)再以1:19的水稀釋而成的。好處是濃度低,成本也低,用一次就可以扔了,每次顯用都是新鮮的藥水,這對有些龜毛的我是很有吸引力的。顯影時間則是B液的2.5倍,這就給了我另一個問題,到底這2.5倍是用官方的,還是非官方的顯影時間呢?最後我決定用我自己的4分半鐘顯影時間為基準,2.5倍就是11.25分鐘。可是一想到人家大師們B液都能用5分鐘顯影了,換算起來不就是12.5分鐘,所以我最後選擇一個中間值,那就是12分鐘來當成我的第一次顯影時間,這選擇看來挺科學的,其實完全沒有把握。
以往的經驗告訴我,顯時間長短的影響比起溫度的來說,還算是小的,溫控才是成敗的關鍵,以前顯影時間短保持20度還不是大問題,現在時間拉長到12分鐘,不保溫看來是不行的,所以我的冰桶的冰量也加倍了,應該能達到溫控的要求才是。
結果出來了,還不錯喔!
Scan-071014-0008
這是反差極大夏日早晨七點鐘直射在白牆上的陽光,在底片的顯影出來的白與陰影,真是美呀!
看完高反差的,再看一張低反差的。
Scan-071014-0021
這是同一天的正午拍的,沒有反差,可是Tri-x400的灰,仍是那麼的迷人。

室內拍人也不錯的!
Scan-071014-0016

4、5點陰天降落前一刻的飛機,雄姿英發。
Scan-071014-0026

我同學這張曝光其實是不足的,但掃描出來的效果居然還不差,黑白的寬容度真好,讚!
Scan-071014-0022

2007年10月9日 星期二

Tri-x 400的完美灰

從文獻上總看到記者們偏好Kodak Tri-x 400黑白底片,
雖然這已經是從1950年代就生產的老底片了,
可是一代代的攝影者卻仍一如往常的加以推崇。
在台灣這號底片不好買,
如今還拍底片的人已是少數民族,
曾是記者最愛的底片,
但記者們也都加人數位的行列,
底片在失去實用價值後,
就以剩下的人文氣息繼續在數位的浪潮下存活。
我是黑白攝影的生手,
黑與白有股迷人的風味,
叫人愛不釋手。
看到這麼好的底片自然也想來試試,
台北還買的到Tri-x 400,
但價錢貴的快讓我如法招架,
試著買了一卷來拍拍看,
果真如文獻上所寫的,
那微粗的顆粒下,
「灰」的層次再沒其他的底片比的上。
我雖然拍黑白的歷史不長,
但也用過了Agfa、iLford、大陸公元等牌子,
Kodak的也用過了T-Max,
但出來的片子就只有Agfa和這次用的Tri-x 400有讓我觸電的感覺。
但Tri-x 400給我的刺激又更為強烈。
無奈價錢太貴了,逼得我去找100呎底片來自己分裝,
果然攝影是條不歸路,為了省錢,
反而又多花了一筆底片分裝器的錢。
沒辦法,就是中毒了嘛!
一般初拍黑白,總會給高反差、黑白分明的照片所吸引,
我也不例外。
但Tri-x 400卻不是這樣,
他的灰,似乎無窮無盡,
就在那黑與白間,有著數不盡的層次感。
高反差的討喜,其實是以犧牲細節與層次而來的。
Tri-x 400卻能把細節完整,也同時保留層次的美,
反差又能控制在令人愉快的範圍,
而不是一般底片保留細節就意味著灰灰的死板。
這一切據說是要歸功於Tri-x 400 是屬於厚片型的底片,
而且因此沖片的寬容度極高,
即使生手如我也不容易沖出失敗的底片。
也許這就是他會吸引我的根本原因吧,
沖片的溫控和時間掌握真是太難了,
這底片能夠讓沖片的失誤機率降到最低,
難怪記者們會愛上他,
我看我的沖片設備大概和戰地記者的克難戰場暗房有的拼,
這完全是為我而設計的底片呀。
讓大家看看我的成果吧。
以下照片皆是用HC110(B),沖4分半鐘,用Minolta Scandual 4掃描而來。
Scan-070917-0006
這是我拍我未婚妻最成功的一張照片,原本對黑白照片沒好感的她,居然也喜歡上這照片的感覺

Scan-070917-0009
這張和上一張一樣,都是在汐止夢湖拍的,小孩玩水的畫面行生動吧~~

Scan-070927-0030
我家小黑在夏日正午陽光下的英姿,看到沒,陽光再強也沒過曝,陰影下的細節卻又是清清楚楚,數位相機,我看還要再二十年才拍得出這水準吧!

2007年8月1日 星期三

ILFORD HP5 PLUS 增感iso1600,再黑的夜也將重現光明

玩黑白阿男還是生手,
只能用暗袋和瓶瓶罐罐的藥水過過癮,
暗房現階段還是養不起的。
夜生活的多彩多姿是台灣的特色之一,
攝影就是要補捉生命的剎那,
偏偏街拍最重要的超焦距應用,
一到太陽下山,為了曝光正確,
不得不放慢快門、打開光圈,
如此一來對焦挑戰大上許多,
而且快門一慢動作也就不易捕捉了,
要街拍夜生活的美,那可是有難度的事。
初次接觸黑白,
就被黑白底片可以增感到1600度,
甚至是3200度感到驚訝不已。
這不是夜生活街拍的救星嗎?
以前用彩色負片,一旦增感,
粒子變粒不打緊,色偏也是不可避免的問題,
但黑白就少了色偏的麻煩,
理論上應該是會有更好效果的。
新買了HC110顯影劑,
我知識全來自網路,
HC110因為活性大,顯影時間短,是過去記者朋友的最愛。
底片則是專程去福興總代理那買了ILFORD HP5 PLUS,
參照底片盒上的說明,
HC110用1:31的B液,迫沖到iso1600,20度C的環境下,要顯影11分鐘。
比較讓我好奇的是24度C那一欄迫沖到iso1600是數據是空白的,
看來溫度是增感比較要注意的環節了。
用了整桶的冰塊來維持低溫,
沖出來的效果相當好呢!
有了這增感iso1600的實力,
我櫃子裡一堆名器這會兒也都是夜光機了。
以下照片是用Rollei 35拍的,
最大光圈只是F3.5的它,本來挺夜盲的,
有了iso1600加持,
這鷹眼鏡頭到夜晚也有表現的機會了。

ILFORD HP5 PLUS 400
別問我這鵝是怎麼跑到這兒的

ILFORD HP5 PLUS 400
晚上測光不易,這張似乎曝光有點不足,粒子粗了些

ILFORD HP5 PLUS 400
張俊雄院長的講話,小妹妹似乎也被吸引了,聚精會神的在聽。

ILFORD HP5 PLUS 400
小弟弟說他將來也要當救難英雄

2007年7月11日 星期三

Rollei 35S 迷人的黑白表現

用傳統相機不拍黑白太可惜了,
我珍愛的Rollei 35S愈用愈上手,
拍慣了彩色負片,
如今沖負片沖的好的店家難找,
黑白負片一切都可自己來,
而且作品比較有藝術性。
這是小弟第二次沖黑白負片,
掃描則是第一次。
總感覺軟片沖得薄了些,
用的數據都是原廠建議的。
底片是Agfapan 100,
用柯達的Tmax專用顯影液(買錯了,我沒有Tmax底片的)沖的,
顯影約七分鐘(22度),
不過我這DIY只有半套,
自家環境是財力我是養不起暗房的,
只能買個暗袋「自摸」解決。
還挺好玩的,
放相就電子化了,
因為hp 385的相片印表機有出專用的黑白墨水,
印起來可不輸手工放相的喔,
而且這機子停產後,
價錢多有折扣,
很不錯的。
HP 385 可用新出的100號黑白墨水,
一般店家似乎都沒賣,
後來我是去燦坤買的,
奇怪的是架上也沒有,
居然是藏在櫃台後頭,
要直接開口買才有。
花了大概九百多元,
有會員卡的話,大概是八百多。
相紙的話,
HP原廠的太貴了,
倒是網站的測試報告說柯達的表現反而更好,
所以就買了柯達的相紙來印。
墨水可印多少找不到數據,
彩色的聽說可以印80至150張。
黑白的我猜也差不多吧。
西門町
北門

西門町
博愛路店家的可愛小狗

西門町
中華路的施工怪手

西門町
布袋戲玩偶也是神明喔

西門町
從鏡裡看世界

西門町
永不退流行的老牌鐵馬

西門町
西門町裡被遺忘的一角

西門町
有味道的老房子愈來愈少囉

西門町
老房子拆了就沒了,知道嗎?

西門町
長駐西門町演唱的印地安團體

西門町
多少人回憶一部分的鴨肉扁

西門町
西門町的招牌實在是亂到一個極致

西門町
外國人經營的小吃攤

西門町
濃濃日風的吹簫街頭表演

西門町
繁華的夜都市

西門町
人形街頭裝飾

西門町
老社區裡最現代化的大樓

西門町
北門你百年來看了這裡多少的興與衰

2007年7月2日 星期一

三峽老街

Rollei 35S
三峽,是因為該地為三峽,橫溪,大漢溪三溪匯流之地,而得名,其舊稱為三角湧。過去三峽因為水路交利,是茶、樟腦、木材和煤的集散地,但在河道淤淺,河上又建了三峽橋之後,原來的重要渡口功能完全被陸運所取代,如今的三峽再也不復當年的繁榮與風采。
三峽
橋的建立,其實代表了三峽的落沒。

三峽老街民權街原名三角湧街,是三峽早期的市集中心。今天所見到兩旁 的建築,大都是建於日據時期以後,主要就是當年日本殖民政府的都市計畫執行的成果,原本台灣的傳統建築型態並不是這樣的。清末臺灣除了一些築城的規制之外,清政府並未有法 令限制建築築物的型態、衛生要求及都市計畫,農業社會需求產生了人畜共處的現象,台灣傳統土角建築開口小且陰 溼,因此日人來臺之後,認為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現象,生活在這種不衛生的建築物之中,所以開始著手制定一系列家屋建築及都市計畫的相關法規。日據初期殖民政府訂有「台北縣家屋建築規則」(1896年橋口文藏制定),以及「台灣家屋建築規則」(1900年),規定將傳統的台灣街道拉直拓寬,並規定商店鄰街的一面必須做洋化裝飾,也就是仿「巴洛克式」牌樓立面,從而造成了如今保留下來的三峽中、日、西合壁的風格。
三峽
牌樓是當年大戶人家建築爭豔的重點

從今天的眼光來看當年日本人的都市計畫,可以發現是很嚴謹且觀念先進的。比對今天台灣都市景觀的亂象,違章建築林立,就可知道我們現在營建署真的該打屁股,讓台灣的街道成了這付德性。不過這也是我們的悲哀,因為就算是日本人的都市計畫其實也是外來的,因為嚴刑峻法,所以大家不得不遵行,因為國民政府不管,老百姓就固態復萌,又把房子蓋成了四不像了。政府沒有文化的觀念,那建立的城市不是如同大型監獄翻版,就是成為亂葬崗的型態,我們現在還能看到當年留下老街,可我們的後人將看到的是什麼樣子的台灣呢?
F1000011
F1000008
清水祖師廟是三峽的重要地標,來到三峽就不能不提到清水祖師廟,清水祖師廟初創於乾隆三十四年,因大地震毀壞,清道光十三年重建,但甲午戰爭馬關條約將台灣 割讓給日本,但三峽居民不願被統治,以廟為基地抗日,結果倒致廟堂遭日軍燒毀,直到光緒廿五年才再度重建。 第三次是民國36年由當地畫壇藝術家李梅樹主持重建,所以廟中每一細部都極盡雕琢之能事,藝術的成就反而超越了清水祖師廟在宗教上的地位了。

三峽老街很適合徒步旅遊的,每一個小弄、每一個轉彎,往往都有令人驚喜的發現,曾經的風華也讓這裡比別處多了一些人文的情懷,連在最不可能的角落都讓我見到了三峽與眾不同的一面。阿男我是老車的愛好者,在三峽居然也讓我看到了一部原汁原味的古董計程車,文化看來還是要有環境才會生長的。
三峽
古董計程計,還在執業的喔!
三峽
不過三峽終究是老了,就像這位一人獨坐的老太太,再多的觀光客也喚不回她逝去的青春歲月,了,拄著柺杖的她是三峽興與衰的最佳見證。

2007年6月25日 星期一

前蘇聯半格相機的榮耀--Chaika


阿男是喜歡旅行的人,一看到那些大塊頭的單眼相機就不禁搖頭,帶這麼大傢伙,這旅行的品質可怎麼維持呀!所以一直對輕便相機情有獨鍾,尤其是小到只有香煙盒大小的135mm估焦相機,幾乎每一台都叫我把玩再三,有空就帶上這些小相機去掃街,那種人機一體的感覺,是只用單眼相機的用家很難去體會的。
如果要找一台最輕便的135相機,我會推薦Rollei 35S,而 Olympus 的35 RC和 35 XA也是同時期70年代輕便相機的佼佼者,後者還多了連距測動的功能,但我還是喜歡Rollei 35S的估焦方式。
上面提到的這些相機都是135mm全片幅的相機,畫質都是專業水準,在那個底片耗材昂貴的年代,還有另一種輕便相機很受消費者的歡迎,那就是135mm的半幅相機,也就是一般人俗稱的半格相機。
我沒用過半格相機,但從小就對這種可以比一般相機拍出兩倍照片量的半格相機很感興趣,尤其因為實體焦距較短,半格相機一般都會較全幅相機小上一號,畫質稍遜但體積更小,更加符合輕便相機的機動性要求。
很多半格相機的玩家都很喜歡Olympus 的pen系列,這系列不僅出了雙眼相機,甚至還出了空前絕後的單眼半格相機版本 pen F系列。但是Olympus pen系列除了pen F外,幾乎都是程式曝光的,連對焦甚至都是固定焦點的方式。我喜歡全機械相機的拍攝手感,一看到程式曝光心就涼了半截,pen F雖然符合全機械的要求,但他單眼的設計又讓鏡頭大上一號,又不那麼輕便了。同時期的canon demi系列也是類似的情形,這也是讓我一直沒有入手半格相機的主因。
偶然的情況下,看到了前蘇聯製的Chaika相機,一望之下讓我驚為天人,他完全符合我對半格相機輕薄短小全機械手動的要求。一般玩家對於蘇聯的半格相機大概只認識Agat 18K,18K這相機風評似乎還不錯,只是大家都忘了他的前身Chaika系列半格相機。
Chaika系列共出了Chaika、Chaika II、Chaika 2M、Chaika 3等四型,鏡頭都一樣是28mm F2.8,阿男我是喜歡老東西的,要玩當然是從Chaika的初代機玩起,而且依經驗法則,通常前蘇聯的相機是愈老品質愈好(共產國家的通病),我猜想初代的Chaika也是如此。
初代的Chaika和Chaika II的外型幾乎是一樣的,鏡頭相同,機身機構也一樣,不過比較特別的是Chaika II的鏡頭是可以轉下來的,接環是標準L39接環,不過這不代表他能換鏡頭,這可拿下來的鏡頭據說是用來放在放大機上用的。我沒放過相,不懂為什麼半格底片放相還要用特別的放大鏡,俄國人的邏輯看來看我們果然是不一樣的。
另外Chaika的鏡頭也沒有景深表,算是稍微功能陽春了一些。生產年代是1965到1967,只生產了短短的2年,共生產了171,400台。Chaika II 則是從 1967生產到了1972,產量是驚人的1,250,000台,Chaika一比之下,比Chaika II產量少了許多,在我看來是比較有價值的。不過事實並非如此,在ebay上Chaika相機快要是論斤賣的地步了,這是價廉物美,我買的這台Chaika,運費就要25美金,機子多少錢您猜,居然只要14.9美金,運費居然還比較貴哩。看來大家都很不識貨,這台也該算是一代銘機了,至少就觸感和可靠性來說,再怎麼樣也比新品的Agat 18K強上許多,18K可是要價3、4,000台幣的呀,我的Chaika居然連運費才1,300台幣,划算吧!
據說這相機的畫質挺不錯的,不過因為72張的拍攝量實在很難在短時間內拍足,我到現在連一卷底片也還沒拍完,所以實際拍攝的效果還要過幾天才能放上來。

2007年6月22日 星期五

金龜車再勇還是得服老,拋錨拖進廠維修。

阿男這台一九八一年出廠的墨西哥龜,
雖還稱不上古董車,但古典的外型還是很有味道的。
阿男開了快兩年了,老車只拋錨過二次,原因挺烏龍的,
第一次是因為自己嫌吵,在引擎室裡找人貼了隔音棉,想不到師傅功夫還不到位,
隔音棉不到一個月就自己脫落,捲進散熱風扇裡,結果就拋錨在路邊了,
拋錨地點運氣好只離擎天阿龍師不到三百公尺,有勞阿龍師親自騎摩車來解救。
第二次拋錨是因為爆胎,輪胎錢不能省呀。

這次老金龜又拋錨了,
拋錨點居然就在石碇隧道口前五○公尺處,
聽說如果是在隧道裡拋錨光罰單就要新台幣六○○○元,
就差這五○公尺,不然荷包就要大失血了。
車子引擎沒問題,底盤沒問題,油箱也是滿的,可為什麼會拋錨呢?
原來是油門線斷了,沒法子加油門,車子動不了呀。
只得靠拖吊車把老金龜送去阿龍師那兒,
花了一、五○○元搞定,拖吊費因為有信用卡的十公里免費拖吊,只另付了八○○多元。
算是代價很小的一次拋錨經驗。
其實這還是要怪自己不好,
上次手剎車線和排檔線換的時候,
就該警覺到車上的線材都到的壽命的盡頭了,
當時就該車同為線材的油門線給換掉的。
給大家看一下老龜在維修廠的英姿吧,
老龜正在換機油,(既然來了就順道吧,花了九○○大洋)
旁邊那位就著名的龍哥,人稱阿龍師的金龜車達人了。
"Rollei 35S"

新加坡是民主國家嗎?

馬英九和蘇貞昌相繼訪問新加坡,一時之間新加坡又躍上台灣新聞的版面,當然少不了新加坡成功經驗的報導,許多人也都在檢討台灣和新加坡的異與同。這些報導都是老調重彈了,吸引不了我的注意,倒是一則新聞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新聞大意是說說「新加坡民主黨領袖徐淑真(Chee Siok Chin)寫了一封公開信,對於他日前接受海峽時報訪問、讚揚新加坡政府的內容,提出多項質疑。她說,對於馬英九這樣一位來自亞洲最令人振奮且驕傲的民主 國家的政黨領袖,竟然將新加坡獨裁專制的人民行動黨(PAP)形容為一種成功的典範,對此她深感不安。」,這令我感觸良多。

全世界的政府都是一樣的,都是想獨裁與專制的,人民的權利只能用抗爭才有可能爭取到。
但國家的強盛與否,與是否為民主政體,關係說真的並不大。
南美洲國家、菲律賓等國,早就都是民主政體,但人民生活可苦了,貧富差距也極大。
民主是普世價值,但啥是民主,各國又有爭議了。我們長期受美國的影響,以為美式民主是唯一的選項,其實社會主義也許才是二十與二十一世紀最流行的政府形態。
我們只因對岸是共產主義,而從來不瞭解社會主義的優秀一面。新加坡是經濟成功的案例,但成功的經驗往往無法為他國所複製,但中南美洲的民主化慘痛教訓,卻是歷史永遠會重演的最佳寫照。

通常比較先進國家的政治制度都有個特色(其他制度其實也差不多),那就是如果制度沒有出錯,那就不用去改他。換一個比較好聽的說法,那就是重視傳統。
比 方說英國是老牌的民主國家,用的是內閣制,人民選舉國會議員,但首相卻是任命最大黨的黨魁,也就是不管民人怎麼選,只要政黨過半,那就首相就不可能換(除 非那個政黨自己想換黨魁),也就是老百姓其實是沒機會去選擇他們的首相的。就算選舉變天了,首相也是反對黨的黨魁來當,理論上政黨愛讓誰當黨魁,誰就是首 相。所以也就常造成英國有萬年首相的現象。最近首相布萊爾換人當了,是他和原來副手有協議,就退休換他來當,老百姓只能當看戲的。這制度您說好不好呢?老 實講,我怎麼看都有問題,可是在英國人家運作的可好了。沒人說這是不民主的。
新加坡也是原英國殖民地,英國的這一套也全學去了。只是他沒有女王, 只好設一個總統當元首,由人民去選舉產生(其他英式議會制的共和政體,總統是議會選出的),總理就類似首相,由議會最大黨產生。英國的問題,同樣會在新加 坡出現,也有萬年總理的情況發生,總統則是理論上沒有實權的。
這問題就來了,同樣的制度,一個是民主、一個就是獨裁,老實講實在沒啥道理存在。我們只能說,政治制度是自然演變而來的,而不是人為可創造的,制度沒有好壞,適合的就是好的。
新加坡找到了對適合他發展的制度,也建立了傳統,一切運作良好,請問為啥要改變這套制度呢?就因為反對黨沒有執政的機會嗎?反對黨又不是神,憑什麼就一定要能執政才算是民主呢?
老百姓並不是政黨,也永遠不是政黨,參政權再多,老百姓終究還是老百姓,是否民主要看的是老百姓的實際感受。一個人能夠經商、財產能獲保障、法安不錯、生活沒有威脅,也能參與公眾事務,這不是民主是什麼。
西 方國家的民主標準,那是在要求別人用的,是西方國家用來當成攻擊對手的武器之一,說人家不民主、獨裁,就能合法的出兵滅人家的國(如伊拉克、阿富汗)、換 人家的總統(如海地、巴拿馬),結果你看那些國家的老百姓,現在過日子是比從前好,還是反而過的更糟了。看來現的伊拉克,已經是內戰邊緣,天天都在游擊 戰,你就知道海珊其實比美國大兵還強多了。
政治沒有完美制度的,沒出錯,就不用去改他,一天到晚想改制度的,肯定是落後國家了,一天到晚想改憲法改國體的(比方說台灣,唉),我就無言了,因為沒有國家是這麼搞的。

如何在夜間拍出廟的氣氛呢?

夜間廟裡燭光搖曳,氣氛常常要日間更有莊嚴肅穆之感,想用鏡頭捕這一切,是許多攝影者想嘗試的攝影題材,但該怎麼拍呢?
夜間動態活動要拍的好,那肯定是要用高iso,用iso 800甚至 iso 1600,相信拍來應該光圈、快門也還能維持在f2.8、1/60或1/125 s吧。
很多新手一遇光線不足,就想到用閃光燈,如今器材比過去價廉,即使初學者用的閃光燈,出力也常常大的嚇人,但夜間在廟裡用閃光燈(不管是外閃、內閃),那是行不通的,一閃沒氣氛不說,重點是閃光燈沒那麼大的功率,幾公尺外一定是黑黑一片,廟會就不像是廟會了。就算功率夠了,那也是近距離過曝,很難有好作品的。寧可用高iso去補捉現場的顏色和熱鬧情境,就算換來雜訊或是底片的粗粒感,那也是值得的。
底下這張照片是用iso400的底片,光圈f2.8,快門慢到1/8秒,攝於龍山寺,現場只有燭光和一只比燭光強不了多少的白熱燈泡,拜連距相機快門輕沒振動之賜(我用rollei 35S),沒有手振,其實曝光有些不足,但現場就是這樣,真曝光足了,拍成了個大白天照片,那還叫夜間攝影嗎?
The night of Longshan (Dragon Mountain) Temple (龍山寺)

2007年6月21日 星期四

測光的小技巧,測自己的手掌就行了。

測光的目的是要讓底片或是CCD上任一點的曝光量是正確的,
但是被攝物體的顏色不同、明暗也不同,所謂正確的曝光是人眼的感覺,不是完全的科學定義。
但測光錶不是人眼,沒那麼聰明,
所以是以18%的灰卡的反光量當成基準,
曝光能重現18%的灰卡顏色,
那就是正確的曝光(指的是底片或是CCD上任一點),
所以和鏡頭的大小、底片的大小、CCD的大小或是相機的種類無關,
至於為什麼不同相機間測出來的測光值不同呢?
如果排測光錶不準的因素,
主要的差異是各廠家的平均測光、重點測光、點測光的設計各有不同,
程式寫的不一樣,當然結果也不同了。
我比較喜歡直接測自已的手掌的測光量(算是接近灰卡的),
那些相機內建的平均測光、重點測光、點測光,有時真的很不聰明,
因為如果被攝物體沒有灰色,那就可能被騙了,
就像雪地、黑物體、背光都要補償,
如果通通都要補償,
還不如測自己的手掌來的準些。

2007年6月20日 星期三

台語要「羅馬字母」化?有必要嗎?

為什麼台語要「羅馬字母」化?這個問題和中國近代的白話文運動、中文簡寫及等發展有很大的關係。中國的方塊字是一個和讀音比較沒有關聯的文字系統,這也是為什麼秦始皇能夠做到書同文,而不須說同語的原因。
事實上一直到二次大戰結束前,東亞地區各國仍然存在著一套完整的漢字系統,但各國的言語差異仍不受影響。如日本、韓國是把漢字融入本國的語文中,而像越南則是完全只有文字系統,而沒有對應的口語的。(很難想像吧,語言只靠方塊字就能通用,而不用說的)一直到戰後,各國民族主義興起,如韓國、越南紛紛廢除漢字,只有日本尚保留漢字的傳統。
所以有人會說台語或是閩南語或是其他中國主要地區的方言沒有對應漢字,那是因為不瞭解「漢字」系統的運作方式。古代用的是文言文,並非白話文,文言文是理論上只存在知識分子間和文書上的一套語言(有點像是中古的拉丁文),代代相傳,歷經千年而仍可解讀。滿清因為離我們比較近,所以大家以為官話就是北京話,其實千年以來,朝廷換了一朝又一朝,但「士」仍是君王以外事實上的統治階級,文言文是這個階級的專屬語言,文字更是,不是給一般老百姓用的。知識份字有一定的養成教育,漢字和文言文就是這麼一代代的留傳。
民國初年問題就來了,因為文言文是知識份字和統治階級的語言,所以文盲很多,全國識字率不高,為了強國強民,胡士等有志之士提倡白話文運動,但中文漢字太難太麻煩了,短時間內沒辦法消除文盲,所以又想了兩個辦法,一個漢字羅馬字母化,另一個就是漢字簡寫。國民政府因為給趕到台灣了,所以就沒機會做後兩項。
中共在大陸,就延續知識分子的兩個建議,要創一套給平民老百姓用的文字來。
聽說中文羅馬化的選項是毛澤東親自否決的(但也演變成如今的漢語拼音),所以就定調為中文簡體化。本來這些都是當時的知識分子想出的解決方法,是沒有政治考量的,但因為國共不兩立,中共推的,我們就不推了,所以繁體字反而就在台灣留了下來。那個時代,像中共的簡體字、漢語拼音,和日本的簡化漢字、羅馬拼音,才是市場的主流。
在手寫時代,以及電腦化的初期,因為中文書寫和電腦輸入,中文漢字被視教學和推廣的礙障,所以羅馬拼音和中文簡化是有道理的。
可是如今電腦一日千里,繁體字和簡體字的輸入成本相差無幾,但文字內函卻是天差地遠,連中共現在都在考慮繁體字和簡體字併行的法子。

寫了這麼多,還是回到主題上,請注意為人家為什麼要用羅馬字母呢?那是為了消除文盲,不用複雜的漢字,改用羅馬字母(注意是完全不用漢字喔),和國際化是沒關係的,當初台語用羅馬字母也和國際化無關,而是用來取代漢字的。(以前有台語聖經、原住民語聖經,都是用羅馬字母拼寫的,沒有漢字的,方便文盲信教)
結果現在變成是注音符號和羅馬字母熟優熟劣的爭議,那可是大大的誤解了,注音符號不是用來書寫的,羅馬字母則是要用來書寫的。(如路標、指示牌,給外國人看的,國際化是指這個),結果因為國共不兩立,已成為世界標準的漢語拼音,我們的政府不用,非要用通用拼音,這就一點也不國際化了,要外國人學兩套發音,那怎麼可能呀。如果只是教學本國人,那注音和羅馬拼音各有所長,沒有什麼好吵的。

而台語的羅馬字母化,那是為了教學,而不是為了書寫,台語用羅馬拼音的歷史,是傳教士因應文盲太多而想到的解決方式(拼寫的聖經),如今台灣識字率幾近百分之百,又來走羅馬字母化的老路,那不是頭腦有問題嗎。書寫的文字,台語肯定是要用漢字的。而拼音就是為了教學了,和國際化無關的,否則試問路標一下用國語的拼,一下用台語的拼,這樣叫國際化嗎?一定只能就最多人用的通用言語去拼音才行的通。(現階段最大宗的就是國語,想用台語拼路標的,那肯定是政治考量了)
台語有部分沒有完全對應漢字,這會是問題嗎?其實北京話也沒完全對應漢字的,山東話也沒有、湖南話也沒有、廣東話也沒有,因為漢字、漢文、和漢語是分開的概念,你可以短期自創一些新字,但沒法字通行的,久而久之,又回到常用的那些漢字。(寫過書法吧,那些用來臨摹的古代石碑有多少今天沒通行的漢字呢),講國語和普通話的人口未來只會更多,講台語的只有減少的趨勢,這是人類的本能,語言的特性始然,想逆勢操作,難呀,更何況浪費資源,沒有必要的。

鏡頭、Leica味與底掃

都已被CCD和處理器給取代了。
相機界公認的最高品質就是Leica,
所謂的Leica味是許多人畢生散盡家財追求的目標,
Leica味誕生於底片時代,
但如今數位時代的Leica味是為了回味那種感覺而模擬出來的。
玩了底掃一陣子之後,
發現底掃真是個博大精深的東西,
不同的掃描軟體,掃出來的效果就不同,
如同底片時代,不同的沖洗店也有不同的沖洗結果。
底掃要上手不是一天兩天的,
掃完之後只有一種感想,
那就是在傳統相機的世界裡什麼味都是無法複製的,
別說是Leica,連一堆的日本相機品牌的傳統相機也是一樣。
因為作品要誕生,其間的環節太多,
底片的相異、鏡頭的差異、沖片藥水的差異、放相的差異、掃描器的差異、後製軟體差異,
幾乎可說影響成品的變數快要是無限的了。
最後我發現,
只要上了年紀的鏡頭,就算是同廠牌,每一棵的發色也不同,
現在知道為什麼電影工業裡,每一個環節都有專門的師傅了,
底片的世界裡,師傅的經驗是無可取代的。
底片相機的作品,最後一關的掃描或是放相有決定性的重要性,
如果財力有限,
與其追求鏡頭,
還不如找一台可靠的掃描機和軟體,
當然電腦螢幕也最好昇級一下,
即便如此,
最更宜鏡頭的成果也許能發揮的八、九成,
更別提那些用錢堆出來的高科技知名鏡頭了。

2007年6月15日 星期五

「正確曝光」的迷失

其實光什麼是「正確曝光」就很有得討論,
理論上,測光儀是以18%的灰卡,當成基準來測光,
也就是用18%的灰卡的反射光線,當成是正確的曝光量,
但在實際應用上,這世界的色彩不止是灰色的,要嘛太白,要嘛太黑,
同一個場景的曝光,理論上只要拿個灰卡,就可以正確的測量,
但實際上人的眼睛看東西又不是這麼看的,
人眼會隨著光線明暗自動補償,
人眼是可轉動的,針對某一點補償之後,
將無數點觀察的結果才組成一個畫面的印象。
所以人眼的寬容度超大。
但照片就是一次把瞬間的光線紀錄在CCD或膠片上,
所以所謂的正確曝光是不存在,
人眼專注在哪兒,哪兒看的清楚就是正確曝光,
而那個點的正確曝光量,就是用18%灰卡測出的曝光量。
可是這樣的照片好看嗎?
暗的地方顧到了,亮的地方就完了,
亮的地方顧到了,暗的地方也完了。
如果有個完美的底片,寬容度超大,可以紀錄超多細節,
但這拍出的畫面又太過清淡了。(什麼都要紀錄,那不淡怎麼行呢)
可大多數人覺得的好照片又都是高反差、高飽合的,
這根本是矛盾的。
我的感覺是,
回到攝影的本質,
在攝影剛發展時,測光表並不普及,
晴空十六法則是攝影者一定要懂的,
也就是大太陽下,使用100度底片,光圈就用16,快門就用100分之一秒,
有雲就修正為光圈8,
大太陽下,這個法則超好用,比相機的測光準多了,
測光表常被強光和陰影誤導,
什麼平均測光、重點測光,都沒這個晴空十六法則好用。
夜間、室內等弱光環境才是測光表用的時機。

「女性雜誌使用非法軟體遭查獲面臨千萬賠償」乙案之我見


「非法軟體」,好大的指控。
偷竊、搶劫、殺人、擄人勒索,這些叫非法,所以人神共憤,這比較能為人所贊同。
但「非法」使用軟體,得面臨求償,還得受到徒刑,這就很有爭議了。左表是侵權可能面臨的處罰。最重的是常業侵害著作財產權罪,可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而且是公訴罪,其罪甚大。
著作財產權的保護是很重要沒錯,但保護是對象該是廣大的著作權人,而不應是早己手握金權的財團,更不應該將處罰無限上綱,造成苛法,甚至誘人入罪。
在商言商,著作權是保護商業利益的重要手段。國家如果無法保護商業利益,那自由經濟將無法運作,著作權人也因為無利可圖而喪失創作的原動力,造成社會進步的障礙,這些都是保護著作權的重要原因。
但如果國家因為過度保護著作權,甚至立法都以財團角度出發,坑殺一般使用者和中小企業,反而造成國家社會進步阻礙時,那這個保護著作權的行為,就不再有推行的必要了。
法律的處罰講求的是比例原則,多少的犯行就要有相對應的處罰。商業上的侵權,他的損害就僅止於利益,那民事求償就己經足夠保障商業利益。
如果再將這些侵權行無限上綱,加上了徒刑的處罰,那顯然太過,因為縱然侵權使用非法軟體,但其罪也僅止於商業損失,並不像其他刑法上的罪,會造成民眾的恐慌、或是生命財產的威脅,也就是說使用非法軟體的行為,是沒有必要以刑法去處罰的。
而且所謂的「軟體」著作權的概念,本身就很有爭議,軟體事實上是由程式碼所組成,和數學上的方程式相去不遠,也和書本上的文字很類似,只是軟體是沒有實體的。但如今著作權將軟體視為一個真實的實體來對待,甚至將電腦上的COPY和備份,都等同於書本或是其他實體的複製,這就太過份了。
知識的散播,該是無罪的,這是人類的生存價值之一。
到圖書館借書來看是無罪的,書是圖書館買的,我借來在家裡看,也是無罪的。
但如果今天的例子變成軟體是圖書館買的,我借來在家裡操作,怎麼就成為有罪的呢?
法律是講邏輯的,這樣的例子就是沒有邏輯了。
如果例子是,書從圖書館裡借來,我翻印然後出售,所以有不當得利,這大家應能接受。
相對的,軟體從圖書館裡借來,我在家複製販售(或是使用),而有實際的金錢收益,所以這也是不當得利。
這樣的邏輯就能通了。
所以在我的觀點看來,有無得利是重點,
但單純的學習使用和知識傳播卻是不該有罪的,因為軟體的本質和文字是一樣的。
文字本身不會有任何的用處,但人吸收了文字上的知識,而有創造力,那是人的價值。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軟體本身也不會有任何的用處,但有了硬體配合,才能操作發揮功能,所以他的價值有三方面,一是軟體本身的價價,一是硬體的價值,一是使用者本身的創造力。如今電腦是我買的,我來操作,但從如今軟體侵權的立法角度來看,似乎軟體本身就是價值的一切,而忽略了軟體和文字、知識有著相同的本質。把軟體類推成為實體,只是方便計算其價值,但是如以著作權來阻礙文字和知識的傳播,那就是錯誤的行為,也是阻礙社會進步的元兇。
為什麼我們國家的著作權法這麼嚴苛呢?
因為美國的利益大於一切,而美國的利益就是美國企業的利益,我們國家一向沒有國格,基本上是美國的保護國,只好屈於壓力,不顧一切的保護美國企業的利益,造就了這部超嚴苛的著作權法。
這是其實另一種型式的帝國主義侵略,我們就像是落後殖民地一般,人民還是被跨國企業剝削的對象。
我們的警察沒有保護本國的著作權人,但卻配合保護美國企業的利益。著作權只是個代名詞,其背後就是帝國主義,二十一世紀的新型態侵略。
女性雜誌使用非法軟體,是因為他的授權數不足,其有罪但罪不及此。
女性雜誌本身是國內疲振的出版業下,少數尚有活力的出版雜誌,其創造力和知識傳播的功能,是很寶貴的。但我們國家卻選擇保護一個世界霸權的跨國怪獸軟體商,還見獵心喜,歡喜的向美國老闆去邀功,而不思考如何保護快要倒下的文化產業,可悲呀。

2007年6月14日 星期四

Silverfast SE 與 Konica Minolta Scan Dual IV 的初體驗

Konica Minolta Scan Dual IV 跟著我也有兩年的時間,
原廠的掃描軟體怎麼用就是不習慣,
負片掃色偏這惱人的問題似乎永遠也調不好,
Vuescan是網路上許多用家的另一個軟體選擇,
但Vuescan在我手上,就像是新手開改裝車,
空有大馬力卻無力駕馭,
諸多功能Vuescan一樣也不缺,
從multiexpose、multiscan和準正片基,功能多到另人眼花,
但我怎麼調,負片總是偏綠,而且動態範圍掃來反而比原廠軟體差,
可能我的學藝不精吧,無法駕馭這頭怪獸。

其實照網路上眾多玩家的說法,
silverfast 才是掃描軟體的第一把交椅,
可惜售價實在太貴了,
對我來說實在難以消受。
如今Scan Dual IV 跟我也好一段時間了,
效果也還好,
電子產品用久了就會想昇級,
但精驗告訴我,
底片掃描機硬體永遠只佔成功的一半,
軟體才是決勝的關鍵。
想了又想,
硬體昇級還是暫緩,
用新軟體把實力完全發揮才是比較對得起荷包的作法。
忍痛花了美金49元買了silverfast 最陽春的SE版,
各位一定覺得怎麼這般小氣,至少也要買SE PLUS或Ai版這才能用到全功能,
但我這樣買是有道理的,
因為重要的multiexpose功能,
至今還不支授Scan Dual IV,
而這功能是SE PLUS和AI版的核心之一,
也就是說我買了也用不到,所以就是省錢至上先用SE版頂著了。
用的效果真的挺不錯的,
Silverfast 的掃描圖如下:
silverfast and ds 4

而原來Scan Dual附的原廠軟體如下:
silverfast and ds 4

這是Silverfast掃的:
Silverfast and DS 4

這是原廠軟體掃的:
Silverfast and DS 4

發現其實原廠掃的效果沒有想像中的差,
但就是成像暗了些,
調亮了又呈現灰,
不容易調好。
Silverfast勝在介面較佳,
呈像較飽合討喜,
而重要的動態範圍似乎較原廠軟體為優。
看來這軟體是有美金49元的身價,
只是不禁好奇多了20元的SE PLUS的效果,
以及多了200元的AI版,效果可又能和身價相當。
Silverfast SE沒有的功能不影響我的使用,
用預設值設定就能掃出飽合的作品影像,
實在是不愧為掃描軟體之王的美稱。

可惜這軟體在OSX版有些不穩,
因為Silverfast這軟體的特色是綁硬體的,
網上查的結果,之前其與minolta其他的掃描硬體甚至有無法開啟的BUG,
是這一版才完全改好的。
不過看來還是有蟲沒抓完。
我改用OSX英文介面狀況就好多了,
但當機仍時有所聞,穩定性不足。
看來這家德國軟體公司要加油了。

2007年6月6日 星期三

我的部落格價值居然是0元啦

迷上了部落格寫作,
斷斷續續的也寫了不少心情筆記,
這兩天上網發現有個東西挺有趣,
那就是計算部落格價值的網站,
網址如下:
http://www.business-opportunities.biz/projects/how-much-is-your-blog-worth/
不太清楚他的計算方法為何,
但是可以確定的是,
我的網站價值是0元。

加入「部落格觀察」的行列

其實我還是搞不懂「部落格觀察」的運作模式,
但總想知道自己的部落格到底有啥成績,
就在好奇心的驅駛下,到http://look.urs.tw/申請了帳號,
並通過認證,正式加入了「部落格觀察」的行列。
果然就有成績出來了,
看了差點沒吐血,
我的成績如下:

總排名:22512 ~~~~~看來是沒有退步空間了,因為根不可能再差了。
指數:14/21470 ~~~~~說真的看不懂
總分:6/22364 ~~~~~~也看不懂
其他就全是零分了

沒用心經營是不可能有好成績的,
再加油吧~~~

這是我的「部落格觀察」貼紙,
大家參考參考囉

2007年6月5日 星期二

我的攝影摸索之路

因為受到「我的赤腳旅行」部落格的啟發,
一頭栽進日系與德系平價雙眼相機的世界,
從此無法自拔,和這一群窮人萊卡為伍上山下海。

帶我入門的是
Canon QL17III,這台是台灣國產貨,40mm F1.7絕對是銘機,
以下則是之後用過和擁有諸多銘器,
Olympus 35RC,42mm F2.8的鏡頭看來不起眼,但是他小到不行的體積,連距測動,再加上全手動和快門先決,肯定是相機工業輝皇的一頁。
Olympus 35RD,40mm F1.7 和Canon QL17不相上下的成像品質,市面上很少見,花了不少時間搜集,好不容易入手,平捨不得拍。
Olympus 35 XA,35mm F2.8,當年日系連距測動相機鏡頭越廣越有價值,35mm當年可是頂極的規格,更別提他號稱有始以來最小的135連距測動底片相機的地位,光圈先決和輕到沒感覺的電子快門,當年可絕對是高科技的代表,可惜我手太大了,小到極致的他,我沒法兒發揮他的全部實力。
Minolta Hi-Matic 7sII,40mm F1.7,傳說中Minolta 和Leica 合作下,影響了鏡頭的設計和成像,鏡頭濃濃的影像風格,像極了德鏡,在一片日系清淡鏡頭中,他的歐風獨出一格,而且當年售價是日系相機裡較高價的,今天他的身價也是中上。不過我覺得他的機身重量輕了些,拍來沒有實在感,所以也是收藏多於拍攝,用來沒有Canon 和Olympus 的機器好用。
Konica Auto S3,38mm f1.8的鏡頭,當年可是著名的銘鏡之一,快門先決也是當年的高科技,無奈我實在太愛全機械的手動相機,他的電子化對我來說反而減分,而且畫質十分清淡,十足符合日本人的味口,但似乎不對我味,而且這機子好稀有,找到許多才入手,捨不得去掃街,也入了我的收藏之列,拍照機會比較少。

接下來寫的是我的最愛,也是如今天天帶著出門的名器,
Rollei 35,40mm F3.5 Tessar,規格不起眼,但是常年保持世界最小135底片相機的寶座,可惜和另一台有最小稱號的Olympus 35 XA相比,少了連距測動的重要功能,鏡頭也沒35mm廣,但是他的Zeiss鏡頭,Tessar的鷹眼設計,那可是叫我驚為天人,第一次拍片就給毒到了,畫質在F8時幾乎打遍天下無敵手,估焦的原始設計也叫我痛苦拍糊了多捲底片,可是用上手之後,發現居然要比用傳統單眼快,而且直覺,拿來Snap Shot可真是利器呀。
Rollei 35S,40mmF2.8 Sonnar,Sonnar名號大名頂頂,Rollei 35 的Tessar在大光圈時,畫面邊緣比較鬆散,Rollei 35S使用同樣的機械結構,但鏡頭改用Sonnar,大光圈時呈現的美景,可是能和Leica一拼高下的。
我的最愛是Rollei 35和Rollei 35S,
Tessar鏡拿來拍風景和黑白,因為反差比較大;
Sonnar鏡拿來拍人像和大光圈的散景,色彩濃中帶柔,拍正片美呆了。
估焦不方便,但練就了一身的眼手測距本事。
全手動機械控制光圈與快門,
攝影的樂趣這才慢慢體會,
Snap Shot攝影才是王道,
就像爵士樂,信手拈來自然成調,
搖擺搖擺,畫面如同樂曲,百看不厭呀。
貼上我最愛的一幅作品,與各位同樂啦~~~
Rollei 35S
大家相信這是Rollei 35S拍的嗎?沒有後製喔~~
我也被嚇到了說。

迷失在追求卓越器材的世界

相機是科技產品,所以就和所有的科技產品如電腦、手機一般,隨著時間就功能愈強大,而價錢卻越來越便宜。
最早的專業攝影者,終其一生,也許也只能用到一顆標準鏡頭,一顆廣角鏡頭,機身也差不多,反正生在一部相機價格等同一棟樓房的年代,再有錢的攝影師也只能接觸一部分的器材,所以在那個年代,每個人對自己手上的器材,那可都非得用到爐火純精不可。

但現在的攝影者,受科技產品進步之賜,有機會以低廉的價格去接觸當年價格高昂的先進設備,但缺點就是通常只能淺嘗則止,東西用多就,就像霰彈槍亂打,也許能打中目標,也許就打不中,但就是比不上長年累月苦練的神槍手用的狙擊槍。

因為攝影變容易了,攝影這門學問也就不再高深不可測,如果把攝影當成藝術來看,很少有藝術者要求自己什麼題材都會精通,就像雕現代藝術的,就不會去雕佛像,畫風景的,就不會去畫人體藝術,可是攝影者卻不然,就因器材的進步,讓過去的不可能化為可能,但人的精力有限,能拍並不代表作品就能感動人,追求器材為什麼成為攝影者的通病,那是因為追求器材是容易的,但精通攝影技術卻是困難的,人們總是先追求容易的,而忽略了真正的苦功夫,但所謂的大師常常是在苦功練成之後才會誕生的。

2007年5月29日 星期二

數位相機時代應用視角來取代傳統用焦長標示鏡頭的老方法

其實在數位相機的時代,用焦段來標示鏡頭的方法,本來就是一種很不適當的作法。
過去的135底片,因為是大家共通的標準,拿他來當作基準,用人眼的視角約46度來計算,其焦長大約是50mm,公式如下:
tan(θ/2)=(CCD或底片對角線長度/2)/f
θ為視角,f為焦長

焦長是什麼呢?就是當鏡頭把無限遠的景物清楚對焦在底片/CCD上時,鏡頭與底片/CCD的距離,
這個距離說真的,對一般消費者而言一點意義也沒有,
真正拍照有意義的是視角,
也就是實際能照片景物的範圍,那才是消費者最關注的重點。
但是135底片實在是用的太久了,恐怕有近百年的歷史,
以前因為底片大小固定,所以用焦長來標示鏡頭就成了一般消費者的習慣,
習慣是很難改的,
逼的相機廠和鏡頭廠,到了數位相機時代,也得用焦長來表示鏡頭,
可是底片當年是固定的,可今天的CCD大小規格一大堆,
用焦長來表示,根本就是存心把消費者給弄混的。

我覺得日本相機協會的標示法很容易誤導大家,
因為標示的等同135相機的焦長,事實上他計算的是等同的視角,而不是等同的135底片(36:24與4:3根本不同),
也就是說其計算的是CCD的對角線長度,以此為基準,計算相同視角所算出來的焦長,
這個焦長根本不存在,因為那是給135底片才有的,數位相機的鏡頭根本用不上,所以沒啥意義。

我覺得這是日本人一貫的做事方法,就是用很複雜的方式去表答一個很簡單的概念,
完全不是從消費者角度出發,
消費者在意的是視角,
如果你想買相當於135相機的28mm鏡頭,其視角是75度,
只要數位相機鏡頭能有等同75度的視角,就是你要買的對象。
我認為這是比較簡便的方法,
可惜這方法不被相機大廠所認同,
太簡單的方法是不適合商業行銷的。

2007年5月21日 星期一

Voigtlander(福倫達)15mm F4.5初體驗


攝影老手有句說是這麼說的,「50mm以上用SLR,50mm以下用RF」,這話如果真理般的流傳在攝影界。當然在數位單眼當道,連距測動相機RF逐漸逝微的今天,這句格言已不被大多數的年輕攝影者所知。RF相機的經驗是很迷人的,就如同寶劍也要讓懂劍法的人用上手,才知寶劍的威力,否則空有寶劍恐怕使來還比不上菜刀好用。
Voigtlander是早年德國相機大廠之一,不過如同其他德系相機廠般,在日系電子相機的衝擊下,也不得不低頭,最後步上被日系廠商Cosina併購的命運。如今的Voigtlander流著日本的血液,經營的方式倒是一反日系品牌以消費機攻城略地的傳統,似乎也學著德國的前輩,把相機製造走向精品式的經營模式。在一片自動化、數位化的相機製造業裡,依然固執著生產全手動的RF相機。不過與其說這是相機廠的固執,還不如說這是RF相關才有的迷人特色。RF相機打從三十年前相機開始風行自動對焦、電子快門、全自動光圈先決以來,RF相機就一直是科技落後的一方。同時連距測動相機的生產,得依靠大量的人工校正,人工成本居高不下,RF相機天生就有精品的性格。Voigtlander生產的相機如Bessa R2等,是市場上少數相容Leica M接頭的相機之一,說真的,這相機是個好東西,做工精美,機械性能可靠,唯一的問題是有個Leica老大哥壓著他,再好的相機也出不了頭天,只能被人視為二線的品牌。這是相機廠的宿命,消費性電子相機比的是功能與效益,精品機械相機比的是品味與傳統,不公平就是不公平,誰叫人家是135底片相機的發明廠呢?光憑這點歷史,就足夠成就Leica的神話了。
機身科技的進入在RF的世界裡是很緩慢的,光是一個光圈先決設計就用去了各大廠三十年的嘗試,結果還不見得讓消費者完全接受,至今全機械的老古董設計,似乎還是比較對玩家的味口哩。鏡頭的進步,那就更是可比龜賽跑,人家都已經是變焦一鏡走天下的時代,RF相機的鏡頭還是依然故我的全定焦,而且都是集中在標準和廣角,超過75mm就沒啥產品了。反觀廣角鏡的選擇,那可真是名鏡處處,如果沒有Leica情節的話,那可真多的是價廉物美的選擇。最近入手的Voigtlander(福倫達)15mm F4.5,那可是名鏡中的名鏡,價廉不說,在非魚眼的超廣角鏡裡,這鏡頭是獨一無二的選擇,連Leica也沒出這焦段喔。
F1000030
上面這張照是在苗栗油礦博物館拍的,
看到沒,畫面裡直線還是直線,在廣角的世界,這是很難得的。
再來一張,
F1000025
看到沒,平行線一點也不變型,人和狗的比例也沒走掉。
F1000036
總之,
這獨一無二廣角度拍出的畫面,
看了真的很舒服,一點也不突兀,
好像是人眼再向兩旁延伸的感覺,
超廣視角的好處是,
拍照時只要注意到地平線不要走掉,
對焦就用景深去處理,
因為這鏡頭是無法連動對焦的,
用的是估焦的原始方式。
本來我也是半信半疑的,
但是實際用了之後,
發現一旦瞭解景深的應用,
那種免對焦的流暢拍攝感,
實在是言語很難形容的。
即使用最大光圈F4.5,
超焦距也僅在1.69公尺,
光圈F8時,超焦距是0.95公尺。
許多連距測動相機的最短對焦距離也才0.9公尺,
也就是說用這鏡頭不管拍攝物體在啥距離,
你只要把焦點放在1至1.7公尺間,
就能一鏡走天下,免對焦了。
還有什麼東西比這更殺底片的呢~~
這鏡頭唯一還有進步空的是他的發色實在比較冷調,
拍起來比較沒有溫暖感,只有十足的日系鏡頭的科技感。
而且光圈只有F4.5也小了些,
室內拍用高速底片可能也還要用腳架才行,
少了點機動性。
其他這顆鏡頭大概是打遍天下無敵手,
拍過一次就註定要迷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