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9日 星期二

數位相機時代應用視角來取代傳統用焦長標示鏡頭的老方法

其實在數位相機的時代,用焦段來標示鏡頭的方法,本來就是一種很不適當的作法。
過去的135底片,因為是大家共通的標準,拿他來當作基準,用人眼的視角約46度來計算,其焦長大約是50mm,公式如下:
tan(θ/2)=(CCD或底片對角線長度/2)/f
θ為視角,f為焦長

焦長是什麼呢?就是當鏡頭把無限遠的景物清楚對焦在底片/CCD上時,鏡頭與底片/CCD的距離,
這個距離說真的,對一般消費者而言一點意義也沒有,
真正拍照有意義的是視角,
也就是實際能照片景物的範圍,那才是消費者最關注的重點。
但是135底片實在是用的太久了,恐怕有近百年的歷史,
以前因為底片大小固定,所以用焦長來標示鏡頭就成了一般消費者的習慣,
習慣是很難改的,
逼的相機廠和鏡頭廠,到了數位相機時代,也得用焦長來表示鏡頭,
可是底片當年是固定的,可今天的CCD大小規格一大堆,
用焦長來表示,根本就是存心把消費者給弄混的。

我覺得日本相機協會的標示法很容易誤導大家,
因為標示的等同135相機的焦長,事實上他計算的是等同的視角,而不是等同的135底片(36:24與4:3根本不同),
也就是說其計算的是CCD的對角線長度,以此為基準,計算相同視角所算出來的焦長,
這個焦長根本不存在,因為那是給135底片才有的,數位相機的鏡頭根本用不上,所以沒啥意義。

我覺得這是日本人一貫的做事方法,就是用很複雜的方式去表答一個很簡單的概念,
完全不是從消費者角度出發,
消費者在意的是視角,
如果你想買相當於135相機的28mm鏡頭,其視角是75度,
只要數位相機鏡頭能有等同75度的視角,就是你要買的對象。
我認為這是比較簡便的方法,
可惜這方法不被相機大廠所認同,
太簡單的方法是不適合商業行銷的。

2007年5月21日 星期一

Voigtlander(福倫達)15mm F4.5初體驗


攝影老手有句說是這麼說的,「50mm以上用SLR,50mm以下用RF」,這話如果真理般的流傳在攝影界。當然在數位單眼當道,連距測動相機RF逐漸逝微的今天,這句格言已不被大多數的年輕攝影者所知。RF相機的經驗是很迷人的,就如同寶劍也要讓懂劍法的人用上手,才知寶劍的威力,否則空有寶劍恐怕使來還比不上菜刀好用。
Voigtlander是早年德國相機大廠之一,不過如同其他德系相機廠般,在日系電子相機的衝擊下,也不得不低頭,最後步上被日系廠商Cosina併購的命運。如今的Voigtlander流著日本的血液,經營的方式倒是一反日系品牌以消費機攻城略地的傳統,似乎也學著德國的前輩,把相機製造走向精品式的經營模式。在一片自動化、數位化的相機製造業裡,依然固執著生產全手動的RF相機。不過與其說這是相機廠的固執,還不如說這是RF相關才有的迷人特色。RF相機打從三十年前相機開始風行自動對焦、電子快門、全自動光圈先決以來,RF相機就一直是科技落後的一方。同時連距測動相機的生產,得依靠大量的人工校正,人工成本居高不下,RF相機天生就有精品的性格。Voigtlander生產的相機如Bessa R2等,是市場上少數相容Leica M接頭的相機之一,說真的,這相機是個好東西,做工精美,機械性能可靠,唯一的問題是有個Leica老大哥壓著他,再好的相機也出不了頭天,只能被人視為二線的品牌。這是相機廠的宿命,消費性電子相機比的是功能與效益,精品機械相機比的是品味與傳統,不公平就是不公平,誰叫人家是135底片相機的發明廠呢?光憑這點歷史,就足夠成就Leica的神話了。
機身科技的進入在RF的世界裡是很緩慢的,光是一個光圈先決設計就用去了各大廠三十年的嘗試,結果還不見得讓消費者完全接受,至今全機械的老古董設計,似乎還是比較對玩家的味口哩。鏡頭的進步,那就更是可比龜賽跑,人家都已經是變焦一鏡走天下的時代,RF相機的鏡頭還是依然故我的全定焦,而且都是集中在標準和廣角,超過75mm就沒啥產品了。反觀廣角鏡的選擇,那可真是名鏡處處,如果沒有Leica情節的話,那可真多的是價廉物美的選擇。最近入手的Voigtlander(福倫達)15mm F4.5,那可是名鏡中的名鏡,價廉不說,在非魚眼的超廣角鏡裡,這鏡頭是獨一無二的選擇,連Leica也沒出這焦段喔。
F1000030
上面這張照是在苗栗油礦博物館拍的,
看到沒,畫面裡直線還是直線,在廣角的世界,這是很難得的。
再來一張,
F1000025
看到沒,平行線一點也不變型,人和狗的比例也沒走掉。
F1000036
總之,
這獨一無二廣角度拍出的畫面,
看了真的很舒服,一點也不突兀,
好像是人眼再向兩旁延伸的感覺,
超廣視角的好處是,
拍照時只要注意到地平線不要走掉,
對焦就用景深去處理,
因為這鏡頭是無法連動對焦的,
用的是估焦的原始方式。
本來我也是半信半疑的,
但是實際用了之後,
發現一旦瞭解景深的應用,
那種免對焦的流暢拍攝感,
實在是言語很難形容的。
即使用最大光圈F4.5,
超焦距也僅在1.69公尺,
光圈F8時,超焦距是0.95公尺。
許多連距測動相機的最短對焦距離也才0.9公尺,
也就是說用這鏡頭不管拍攝物體在啥距離,
你只要把焦點放在1至1.7公尺間,
就能一鏡走天下,免對焦了。
還有什麼東西比這更殺底片的呢~~
這鏡頭唯一還有進步空的是他的發色實在比較冷調,
拍起來比較沒有溫暖感,只有十足的日系鏡頭的科技感。
而且光圈只有F4.5也小了些,
室內拍用高速底片可能也還要用腳架才行,
少了點機動性。
其他這顆鏡頭大概是打遍天下無敵手,
拍過一次就註定要迷上了。

Leica CL的初體驗

最近手癢,又入手了Leica CL,
發現自己買相機有些不理性,
居然買了兩部leica機身,
最重要的鏡頭卻還是用福倫達和便宜的俄鏡,
不過買了就是要給他用了。
CL真的好小,喜歡出遊的我用來真是再適合不過,
只是測光壞了(所以很便宜),用晴空十六法則測光,
到目前為止拍了一捲負片也還OK。
不過CL的快門聲那和M6比來,
可真是驚天動地呀。
我在假日的三峽老街二公尺外抓拍老先生側影,
居然給老先生給聽出來了。
看來二十年的科技差距,
用聽的還是聽得出來的。

目前手上還沒有半顆Leica鏡,
大部分Leica鏡頭的價格實在讓小弟我難以下手,
看來只有再努力存錢了,
不過因為用了Leica CL的關係,
注意到了當年隨CL一起賣的40mm Summicron F2鏡頭,
在Ebay上的價格真是讓人動心哩,
可是看了英文的介紹,
似乎有人謠傳我用的挺上手Minolta 7SII的40mm鏡頭是姐妹鏡,
如果真是如此,這鏡頭再買好像就是重複投資了,
兩者的拍照成像有很大的差異嗎?
還是真如謠傳是姐妹鏡呢?
真難決定哩~~

新手用M6 Classic的心得

用了二、三年號稱窮人萊卡的minolta 7sII 和Rollei 35S 之後,終於狠下心下入手了M6 Classic黑機,品像比預期中的美,測光一開始以為有問題,不過再換了新電池後問題就解決了。現在正在努力拍第一卷底片中。
因為預算有限,暫時鏡頭只能用福倫達的40mm F1.4,還無緣一嘗傳說中的萊卡銘鏡。至於用M6機身拍照的感想是,手感真的很不錯,但千萬不要把萊卡給神化了,畢竟萊卡相機再好也只是拍照的工具,神化他是不理性的。
首先的印象是景觀窗要比之前用的日系便宜連動測距相機清楚多了,中間對焦用的黃區域明亮又好對焦,相比起來,以前拍照真是受罪了。
不過有一點要提的是,看了好多人的使用心得,都提到M6的快門聲很輕,輕到像羽毛般完全叫人忘了他存在的境界,我覺得那些說法肯定有些不理性了,至少我手中的這部萊卡,他的快門聲絕還是一般人可察覺的範圍,和單眼像機比,那肯定是小聲許多,但和過去用過的一票日系便宜連動測距相機比,說真的,快門聲沒有小聲到讓人有驚豔的地步,和現代的數位小DC相比,M6的快門聲還比較大呢。自己返復的聽了又聽,萊卡的快門聲和minolta 7sII 差距非常有限,但比較令人驚訝的是,捲片聲萊卡是真的小多了。按快門的手感M6也是大勝。看來有些事不自己體驗是永遠無法知道的。
拿純機械的相機和數位相機或是電子快門的相機比,那是不公平的,但相機是工具,數位相機或是電子快門的相機也是工具,我發現我喜歡的是機械相機的手感,至於便利性反而是其次的。就像書法家也喜歡用傳統沒效率的硯台磨墨,而不用市售的墨汁或是自來水毛筆,但去吹噓硯台或毛筆有什麼神奇的功能,我想那是不理性的,但書法家用的毛筆肯定價值不菲,因為手感是無法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