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12日 星期一

不談南京大屠殺,也該談國共戰爭吧~~

教育我是不懂的,但我也上過幾天的歷史研究所,也曾是在杜部長講臺下聆聽的學子之一。從杜教授到杜部長,我幾乎認為出那個曾經是中國古代史專家的杜教授了。從報上得知,新版的高中歷史課本不再提南京大屠殺了,我曾瘋狂的愛上歷史,讀史成了荼餘飯後的消遣,也去政大上課科班的歷史研究所,我所學到的是歷史乃是一連串片斷事件的組成,歷史因為是人所寫的,他自始自終就和文學、藝術走的近些,而和科學或是社會科學來得遠些,許學者多努力要將歷史的研究系統化、科學化、客觀化,但最終的成果總是十分有限,做得再好的統計數據,總是沒有史記或是三國演義來得引人入勝,歷史也就再那些史家、文學家、小說家的筆中一變再變,所謂的歷史的真相,或許自始自終就不曾存在。
難道因為歷史的真相難尋就該放棄歷史或是遣忘歷史嗎?有爭議的歷史片段,史家如果無法證明真相,至少也該客觀的記錄下各方的說法,讓讀者與後人去評斷,而不是粗暴的直接刪除。我們可以這麼說,爭議的歷史片段往往都是後人有興趣的部分,學史、讀史,到頭來就在那些關鍵點上打轉,歷史少了這些爭議點的要素,那讀來肯定是索然無味,提不起讀者興緻的。如今的教科書作者,居然把歷史上這些最精彩的部分,一一刪除,現代化的社會是消費者導向的,讀者可能想看的東西作者居然刻意略去不寫,那背後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簡單的說,是作者不想讓學生去知道那段歷史,什麼冠冕堂皇的理由也無法掩蓋背後寫史人的個人自觀意識。
作者認為對台灣未來的學子來說,那段發生在七十年前,發生在對岸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的日本屠殺中國人的事,是不用知道的。我大膽的推測作者內心深處的想法,也許他認為凡是和一九四九年以前中華民國在大陸有關的東西都是不重要的,尤是南京還是那時中國民國的首都,那更是不該去提,否則學生智力、知識有限,怎能分別我們現在的國名正好也還是中華民國,怎能弄清楚我們的國都到底台北還是南京。既然有可能弄不清,那就該刪除,否則把學生弄混了,對於視台灣主體性為聖旨的執政者來說,那可是天大的罪過。
統獨問題困擾著這一代檯面上的政客們,執政者視對岸中國為敵國,所以要稱中國而不稱對岸為中共。這點我就迷糊了,字面上中共是比較有仇恨意味的字眼,中國這詞基本上是比較中性的,可是另一方面執政者又強調對岸是敵國、是敵人,恨不得所有老百姓都同仇敵慨,對中國血海深仇不共戴天。另外從敵人的敵人就我們的朋友的觀點看來,敵國中國死對頭日本,當然是我們的朋友,那就該淡化老百姓對日本的敵意,甚至該美化一下。這邏輯挺容易,但短視了些。首先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沒有永遠的敵國,昨天的敵人成為今日的朋友的例子屢見不鮮。比方說二次大戰美國和日本打到天昏地暗,連原子彈都用上,結果今天兩國是再堅實不會的盟邦,但是珍珠島事變仍然載諸史冊,也拍成電影,兩不相干。廣島、長琦被原子彈炸死幾十萬人,但也沒聽說有仇美還是歷史課本不提轟炸的往事。台灣的執政者似乎反應太過,殊不知歷史這東西是欲蓋而彌彰,可以想見日後學子也會像當年沒讀過二二八歷史而追真相般的看待如今被杜部長刪掉的歷史片段。
另外如果真有敵國的存在,那知己知彼也是重要的手段,但如果我們去中國化,把中國歷史和國共戰爭的內容,能刪就刪能略就略,真不知未來的學子在既不知己又不知彼的情況下,該如果面對敵國哩。只能說,執政者的這些刪史的手段,是極為沒有頭腦的,甚至最終的結果將與連他想達到的目的背道而馳。可以預見的未來,兩岸必定會和解共生,這得多虧當今執政者的刪史手段,因為無知即無恨,學子遺忘南京大屠殺的同時,也遺忘了當年的國共衝突種種,沒這這些記憶,同文同種的兩岸又怎能不彼此相吸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