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31日 星期一

快被遣忘的土地銀行古蹟


在台灣,古蹟總像是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查了資料,這棟現在當成土地銀行倉庫的舊建築,過去是日據時期勸業銀行在昭和八年(1933年)所建,因為有古埃及嚘中美洲古馬雅文化的建築風可,在日據時期留下的清一色希臘、羅馬風格建築裡,顯的極為特殊,老建築外觀雖舊,但在高樓林立的台北街頭,其宏偉不減當年,但看到即使身處台北市中心精華地段,有著滿滿一頁頁歷史背景的古蹟,顯然仍提不起銀行經營階層的重視,幾十年荒廢下來,差點成為危樓拆除的命運,所幸目前已經規劃由台灣銀行接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將會進行整修,再現古蹟的風華。
台灣的歷史不算長,經過長年戰亂留下的遣跡更是有限,一個城市如果只剩下車水馬龍可以驕傲,那他的子民該去那尋找光榮呢?我們國家的銀行都太專注於追求財富,而沒有將文化的傳承列為使命之一,當一個銀行手握老百姓血汗錢,從中獲利無限時,是否也該想到為這片土地留下一些永恒的記憶。賺錢是一回事,但有銅臭又是另一回事。可惜了銀行選擇了錯的方向。當然博物館接手是好事,但銀行早該好好整理這個地方,也該好好經營他,在我的眼中,繼續當銀行是比博物館好的,因為這本來就是建築的目的,也更能讓後人懷念與追憶。博物館只是陳列,就像教科書, 寫的再好,也無法取代經驗的傳承,如果能讓文化與生活結合,不是更好嗎?土地銀行大概永遠也不會想到這些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