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31日 星期三

民主已死

「華裔檢察官掃貪遭免職美媒體聲援,……,布希政府還有兩年多的壽命,所留下的兩大「遺產」,就是伊戰以及派任一大堆保守派和反動分子佔據司法系統,上自最高法院下至聯邦檢察官。」--摘錄自中國時報
美國這個號稱以民有、民治、民享立國的頭號民主國家,難道也要走上反民主的道路嗎?普世價值往往是透過國際間的大國以權力建立的,而不是哲學家一家之言。民主這個公認的普世價值也是如此,二次大戰後,因為美國成為世界超強,民主--至少是美式的民主,也藉由美國大兵傳入了世界每一個角落。但如今的美國,所謂的民主似乎也成了一紙口號,除了口號之外,剩下的就是權力的鬥爭和戰爭,仔細一下,似乎和二十世紀末一一倒下的共產國家有幾分神似。共產黨也是喊民主起家的,不過他們利害的地方在於可以把民主這個詞,經過嚴格的哲學思辯導出真正的民主是指無產階級專政,然後當然就是合法且合理的實行獨裁專制,如果國內有不滿的聲浪,那就對內鬥爭來消防異己,對外發動戰爭以轉移注意。看起來現在的美國也有幾分這個味道,因為民主所以有選舉,選舉取得了合法的權力,然後發動戰爭打伊拉克,「民主」與「愛國」的口號,居然可以一個民主國家合法的發動戰爭,這和共產黨的「打倒帝國主義」,還是十九世紀流行的「民族主義」,甚至是更早的十字軍東征「打倒異教徒」差不多了,搞了半年,人類幾千年的歷史原來就是在原地打轉,只是政客們操弄國家與民眾的一本糊塗帳而已。
美國相對於我們,是先進國家,他們的民主發展果然領先我們,只是由美國的身上看到的是「民主已死」,至於為什麼民主似乎仍是人人高喊的普世價值呢?原來只是更新、更能博得老百姓相信的新彙還沒被政客們想出來而已。也許二十一世紀的下半葉會有個什麼「新無產階級專政」的詞來取代「民主」這陳腔老調哩。

遷都之議是為了政治還是為了經濟

遷都之議是最近火紅的話題,古今中外,不分大國小國,遷都總是個敏感的話題。大體上來說,建國之初的都城,通常是以地理國防形勢的選擇為主要考量,比方說明初定都南京是因為天下初定,朱元璋的實力尚不足以完全控制全中國,所以要依靠長江和南京石頭城的險勢,來強化立國之初的基礎,等到明成祖政變成功,對內已經可以掌控全國,對外蒙古的威脅,就成為首要之務,加以明成祖未當皇帝前的封國在燕,因此遷都北京就成為最佳的選擇,滿清入關,也延用北京為都城。
中華民國建國之初也選了好幾處的都城,首先北洋政府選北京,是因為北洋政府本來就是滿清新軍和袁世凱的延續,主要地盤在此,自然定都北京,國民黨則遷好多地方,軍政府有在廣州的,有在武漢的,最後選擇南京為憲法上的首都,其原因理由和明初相近,只是國民黨處境更糟,當年國府的稅收只有來自江南的幾省,支持國府的銀行也集中在上海,名義上全國統一,其實國府就只控制江南的幾省,其他的地區是不聽號令的,定都南京也就成了不得不的選擇。共產黨選北京建都,當然和當年蘇聯支持下建國有關,東北因為蘇聯在日本投降前的入侵,而移交共產黨,成為其大本營,華北在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的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下,華北除了幾個大城外,其實都在共產黨的控制下,北京自然成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國之都。
歷史說完了,看看台北是怎麼成為中國民國的首都的,國民黨一九四九年敗退台灣,中央政府大都撤退到台北,把接收自日本殖民政府的各個機關建築物當作辦公場所,憲法上的首都一直還是南京,台北本來是台灣省的省會所在地,可是實際上台北是首都,省政府反而遷到南投的中興新村,這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恐怕也是少見的案例。其原因大概是因為海峽戰雲密佈,台北雖然是盆地易守難攻,可是腹地太小,一旦被圍就成了鐵桶,插翅難飛,南投位置居中,又有山險,進可攻退可守,所以新建一個中興新村新市鎮當個陪都的性置。從國防的角度上看,這個選擇還不錯,而且以經濟產值上看,當年雖然還不像今天有重北輕南的傾向,可以工業發展最重要的媒、鐵、石油、銅、黃金,都產自北台灣,台北舉足輕重,所以就算高雄有良港,日本又建了重工業的基礎,但是北台灣才是真正的命脈,清末就把省城從台南遷到台北了,日據時期工業更盛,台北更形重要,高雄有再好的港口和工業區,也只是被農村縣包圍的工業城,改變不了台北的政治經濟中心的地位。如今是資訊服務當道,要比過去的農業、工業世代要更跨了一大步,台北成為政治經濟的中心,地位要比過去更穩固,想被取代也更難。遷都能夠改變這樣的經濟模式嗎?恐怕很難。就像美國的華府並不會讓紐約消失一樣,以經濟的理由遷都,除非像東漢因長安殘破而遷都洛陽外,恐怕因遷都付出的經濟成本要比所得來的巨大。美其名遷都高雄是為了平衡經濟發展,其實是在行經濟資源的錯誤配置,這些天天喊遷都的人不懂嗎?當然懂,他們的理由是為了政治上的,才不干經濟啥關係,如果靠遷都就能改變一個國家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那經濟的議題也就太容易,太不值錢了。只為了政治上的理由遷都,那他所得到的效果也就僅止於政治上,就像中興新村把省政府搬去了,結果是造就了一個小鎮,而不會成為另一個大省城一樣。政客們的盤算就是政治,經濟的益處恐怕是未蒙其益先受其害。高雄是工業起家的城市,資訊服務業不夠發達,政治性還是少些好,政性性太強了,那工業上不可免勞資衝突肯定要成為政治上的另一個衝突,首都的政治衝突那是司空見慣,可是這樣子環境的工業還能穩定發展嗎?交通便利的今天,工廠設那兒都成,恐怕是大老闆就不想在這樣的地方待下去囉。

2007年1月30日 星期二

納粹的國會縱火案

大家可知道德國納粹是怎麼取得政權的呢?1933年1月30日,德國總統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總理,納粹為了取得政權,接下來於2月1日解散國會,然後訂於3月5日國會重新改選。只靠選舉,納粹想要掌握國會的半數是很困難的,最多就是成為國會最大黨,然後組成聯合政府。可是納粹利害之處就是在於以堅決反對共產黨為藉口,引發衝突,然後利用手上的行政權來推波助瀾,達到完全控制國家機器的目的。納粹的做法是於2月27日於國會縱火,然後嫁禍給共產黨,隨後以平亂為由,於28日宣佈緊急法令,廢除「威瑪憲法」中的人身、新聞、集會、結社、言論出版的自由保護規定,納粹的衝鋒隊展開合法的震壓共產黨員行動,六個星期內就有1.8萬名共產黨員被補,共產黨被宣佈為非法,工會被查禁,白色恐怖籠罩全德國。當然取締共產黨只是藉口,等共產黨被解決之後,到了6月22日就輪到社會民主黨被取締,其它政黨相繼被迫自動解散,1933年底,希特勒就宣佈國家和黨完全統一,國家機器正式成為納粹鞏固權力的工具。
看到這段歷史,會發現所有的民主政治是多麼的脆弱,美其名是選賢與能,其實只要一點轉移輿論的手段,民主反而就成為迫害反對黨和奪權的最有利藉口。對照今天的台灣政局,能不嚇出一身冷汗嗎?政黨的所有操作,都像極了當年的法西斯,民進黨也好、國民黨也好,甚至是親民黨和台聯,居然都是列寧式的鋼性政黨。我們的政局恐怕要比當年的德國威瑪時代還要糟,唯一的差別是政黨沒有一支像衝鋒隊的私有武力,否則我們也要走上強人領袖集權禍國的歷史老路,更可怕的是大家似乎沒有任何警覺,民主、民主,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呀。

2007年1月29日 星期一

反戰

「美國東西兩岸廿七日都出現大規模反戰示威。約十萬反戰人士聚集華府國會山莊前,要求布希政府從速自伊拉克撤軍,並高呼彈劾布希口號」--截錄自中國時報。
看到這則新聞讓人感觸良多,阿男我最愛聽的Joan Baez都是六○年代紅歌手,當年的美國正深陷越戰的泥沼,許多民歌手都是從演唱反戰歌曲起家的。嬉皮盛行,反戰成為一種時尚,觀諸今日的美國,倒有幾分當年反越戰的氣氛。伊拉克戰爭的規模和發展,很難和越戰相提並論,美國大兵的死傷,也差距頗大,但是媒體的發達卻是不可同日而語。媒體報導的推波助瀾其實間接的促成這場戰爭,九一一後的美國交恐氣氛行大一部分是媒體造成的,但諷刺的是,如今媒體恐怕也要成為終止這場戰爭的最大原因。戰爭呈現膠著,是當初輕易打垮海珊軍隊的美軍所始料未及的。海珊都已伏法,可美軍還在傷亡,勝利似乎遙遙無期,原因是什麼是勝利根本沒人答的出來,果真應了那句「結束戰爭,要比開戰難多了」的至理名言。美國再打下去肯定國內要出大事了,我們只能這個世界強權如何因應,最差的情況就是再去打伊朗,打個勝仗來轉移國內的焦點,如果是這樣,美國也就和當年的法西斯國家沒啥兩樣了。再來就是總統集權與鼓吹國內愛國主義,信不信,以美國的國際超強地位,搞不到二十一世紀才開始沒多久,這個很像法西斯的布希反恐主義就要成為普世的價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