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都之議是最近火紅的話題,古今中外,不分大國小國,遷都總是個敏感的話題。大體上來說,建國之初的都城,通常是以地理國防形勢的選擇為主要考量,比方說明初定都南京是因為天下初定,朱元璋的實力尚不足以完全控制全中國,所以要依靠長江和南京石頭城的險勢,來強化立國之初的基礎,等到明成祖政變成功,對內已經可以掌控全國,對外蒙古的威脅,就成為首要之務,加以明成祖未當皇帝前的封國在燕,因此遷都北京就成為最佳的選擇,滿清入關,也延用北京為都城。
中華民國建國之初也選了好幾處的都城,首先北洋政府選北京,是因為北洋政府本來就是滿清新軍和袁世凱的延續,主要地盤在此,自然定都北京,國民黨則遷好多地方,軍政府有在廣州的,有在武漢的,最後選擇南京為憲法上的首都,其原因理由和明初相近,只是國民黨處境更糟,當年國府的稅收只有來自江南的幾省,支持國府的銀行也集中在上海,名義上全國統一,其實國府就只控制江南的幾省,其他的地區是不聽號令的,定都南京也就成了不得不的選擇。共產黨選北京建都,當然和當年蘇聯支持下建國有關,東北因為蘇聯在日本投降前的入侵,而移交共產黨,成為其大本營,華北在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的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下,華北除了幾個大城外,其實都在共產黨的控制下,北京自然成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國之都。
歷史說完了,看看台北是怎麼成為中國民國的首都的,國民黨一九四九年敗退台灣,中央政府大都撤退到台北,把接收自日本殖民政府的各個機關建築物當作辦公場所,憲法上的首都一直還是南京,台北本來是台灣省的省會所在地,可是實際上台北是首都,省政府反而遷到南投的中興新村,這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恐怕也是少見的案例。其原因大概是因為海峽戰雲密佈,台北雖然是盆地易守難攻,可是腹地太小,一旦被圍就成了鐵桶,插翅難飛,南投位置居中,又有山險,進可攻退可守,所以新建一個中興新村新市鎮當個陪都的性置。從國防的角度上看,這個選擇還不錯,而且以經濟產值上看,當年雖然還不像今天有重北輕南的傾向,可以工業發展最重要的媒、鐵、石油、銅、黃金,都產自北台灣,台北舉足輕重,所以就算高雄有良港,日本又建了重工業的基礎,但是北台灣才是真正的命脈,清末就把省城從台南遷到台北了,日據時期工業更盛,台北更形重要,高雄有再好的港口和工業區,也只是被農村縣包圍的工業城,改變不了台北的政治經濟中心的地位。如今是資訊服務當道,要比過去的農業、工業世代要更跨了一大步,台北成為政治經濟的中心,地位要比過去更穩固,想被取代也更難。遷都能夠改變這樣的經濟模式嗎?恐怕很難。就像美國的華府並不會讓紐約消失一樣,以經濟的理由遷都,除非像東漢因長安殘破而遷都洛陽外,恐怕因遷都付出的經濟成本要比所得來的巨大。美其名遷都高雄是為了平衡經濟發展,其實是在行經濟資源的錯誤配置,這些天天喊遷都的人不懂嗎?當然懂,他們的理由是為了政治上的,才不干經濟啥關係,如果靠遷都就能改變一個國家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那經濟的議題也就太容易,太不值錢了。只為了政治上的理由遷都,那他所得到的效果也就僅止於政治上,就像中興新村把省政府搬去了,結果是造就了一個小鎮,而不會成為另一個大省城一樣。政客們的盤算就是政治,經濟的益處恐怕是未蒙其益先受其害。高雄是工業起家的城市,資訊服務業不夠發達,政治性還是少些好,政性性太強了,那工業上不可免勞資衝突肯定要成為政治上的另一個衝突,首都的政治衝突那是司空見慣,可是這樣子環境的工業還能穩定發展嗎?交通便利的今天,工廠設那兒都成,恐怕是大老闆就不想在這樣的地方待下去囉。